CPI和PPI物价指数在下降 存款和M2在上升 这是通缩信号吗

2023-08-09 00:22:02宇文泰维
导读 上半年的过去,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开始公布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和金融数据。尽管人们最为关注的GDP增速尚未披露,但民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半年的过去,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开始公布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和金融数据。尽管人们最为关注的GDP增速尚未披露,但民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关注度不断升高。数据显示CPI呈下降趋势,引发人们对于通缩的讨论。与此同时,其他经济数据的背离让经济走向变得复杂不确定。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6月,全国31个省份的CPI同比下降,其中有4个省份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从年初的2.1%增速逐步下滑,CPI现在呈现基本稳定的态势,既不上涨也不下降。与CPI下降的趋势相对应,其他经济数据却出现了令人疑惑的背离。央行公布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11.3%,增加了20.83万亿。同时,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了20.1万亿,增幅达到11%。这些宽松货币政策下投入市场的资金似乎并没有在社会经济中持续流动,而是沉淀在银行和金融机构之中,未能有效促进经济循环。从中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循环速度出现了下滑。尽管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刺激经济循环加速,但实际上货币并未在社会中持续扩散,未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生产领域出现了减速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PMI数据也表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低于50%,显示制造业景气程度下降,产业增速放缓。这种情况下,尤其是中小型企业PMI低于50%,很可能会影响消费和就业,进而影响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总量。这一点解释了为何CPI下降速度相对较慢,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则下降更快。生产企业的价格下调可能影响了利润和就业,最终影响了消费的增长。不同的解释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一种悲观解释是,这可能预示着通货紧缩的迹象,经济循环速度放缓,生产企业利润下降,导致消费不足。当供应超过需求,物价便会下降。乐观的解释是,这可能是经济复苏的前奏,预示着真正的经济反弹即将到来。这些背离的经济指标往往出现在经济发生拐点的时候,但不能单凭这些指标下结论我们是否步入通缩。至关重要的是,还需等待二季度GDP增速和上半年就业率等关键数据的发布。这些数据将更准确地描绘出我国经济的走向。无论是通缩还是转机,未来的经济走势仍需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