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23年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变化?光大金融:资本新规过渡期或有延长,正式稿预计较征求意见稿有部分调整-股票-金融界

2023-09-25 12:01:20钱蕊勤
导读 9月22日,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3年度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认定20家商业银行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中,国有行6家,

9月22日,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3年度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认定20家商业银行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中,国有行6家,股份行9家,城商行5家。对此我们主要分析点评如下:

1、人民银行连续第三年发布D-SIBs名单,2023年入围机构首次增至20家

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已连续三年发布D-SIBs名单。2021年10月15日,人民银行网站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简称《附加监管规定》),《附加监管规定》从附加监管要求、恢复与处置计划、审慎监管等维度对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提出监管要求。同日,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发布了基于2020年数据评估的首批19家D-SIBs名单。

根据《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D-SIBs的评估每年开展一次。若某银行满足下列任一条件,则应纳入D-SIBs的评估范围:(1)以杠杆率分母衡量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在所有银行中排名前30;(2)曾于上一年度被评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自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网站已连续三年发布D-SIBs名单。

2023年入围银行较上年增加1家,国有行及股份行入围家数及组别保持不变,城商行中南京银行首次入围。2023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名单分类,按系统重要性得分从低到高分为5组:第1组包括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广发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共10家;第2组包括中信银行、浦发银行、邮储银行,共3家;第3组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共3家;第4组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共4家;第5组暂无银行。

对比2022年D-SIBs名单来看:(1)入围机构增加1家至20家,南京银行为首次新增入围,或主要与规模、关联度、复杂性相关指标维度评分较高有关;(2)国有行及股份行入围家数及组别保持不变,但由于名单按照系统重要性得分排序,位于第1-2组的银行虽然组别分类没变,但多数排序有变化;(3)第5组仍暂无银行入围,但根据《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若银行同时被认定为G-SIBs及D-SIBs,附加资本要求采用二者孰高原则。根据FSB于2022年11月发布的最新G-SIBs名单,工商银行、中国银行附加资本要求等同第5组。

2、本次入选的D-SIBs均满足附加资本要求,但个别银行资本安全边际偏低

此次入选的20家D-SIBs均满足附加资本要求,无需立即补充资本,暂不会影响信贷供给能力。进一步观测各家行的资本安全边际,以2023年中报静态测算,工行、中行、建行、招行等4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高出达标要求2pct以上,具有较为充足的安全边际;但也有4家银行安全边际仅在1pct附近,绝大多数为股份行,这些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可能触及自身设定的“资本规划”下限,导致资本缓冲安全垫不够。此外,若按母行口径测算,对应压力可能加大。江苏银行可转债已于2023年9月触发强赎,以23Q2末时点数据静态测算,剩余转债全部转股后将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0.7pct左右,资本安全边际显著提升。23Q2末,上市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较1Q略有下降,一方面扩表提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本消耗,另一方面,年中分红对资本充足率水平形成季节性扰动。

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业绩增长维持稳健,归母净利润增速较1Q提升1.4pct至3.7%,各类机构业绩增长均呈提速态势,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仍强。同时,2023年以来部分D-SIBs也积极通过定增、配股等多重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如中国华融通过转债转股方式持股光大银行、中国移动以450亿认购邮储银行股份。目前,中信银行配股、杭州银行定增也在推动过程中。但对于个别盈利能力趋缓的银行来说,再叠加外源性核心一级资本补充渠道有限,未来不良处置力度可能依然较大,资本管理压力可能有所增加,后续更需要进一步发力轻资本业务。

杠杆率方面,截至23Q2末,大中型银行杠杆率基本处于6.5%至8%中枢区间,杠杆率最低的银行也接近6%,即使按照最高组别D-SIBs的杠杆率要求也仅需要4.75%,当前均满足附加杠杆率要求且有较充足的安全边际。

3、新巴III落地在即,新办法下D-SIBs资本安全边际可能“有升有降”

2023年2月,银保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 “新巴III”),面向全市场公开征求意见,并明确计划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巴III结合国际监管改革最新成果与国内商业银行经营形势变化,对2012年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系统性修订,进一步优化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体系。采用29家上市银行为样本,测算得出采用“资本新规”风险权重规则后,上市银行整体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将提升近0.9pct。其中,对于国有大行及招行而言,由于新高级法取消了1.06倍的RWA调节因子,且资本底线下调至72.5%,预估采用高级法的银行资本占用有所改善,资本充足率将提升;但采用新标准法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或有下降压力。

资本新规过渡期或有延长,正式稿预计较征求意见稿有部分调整。结合近期上市银行交流情况看,有银行表示“考虑技术上的实施困难,资本新规的正式实施可能延迟,公司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就征求意见稿而言,对有关零售方面权重的降低相对有利,但信用证转化系数、零售循环额度的风险计量、资管类产品穿透等问题可能短期内有一定影响,待政策明确后进行相应结构调整加以应对;资本新规正式实施对银行的影响相对是中性的,大前提是有利于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农行表示随着资本新规实施,预期该行风险加权资产会降低,有助于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4、四大行持续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2025年初需达标TLAC要求,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推出或将提速

根据FSB要求,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我国G-SIBs(目前为四大行)将于2025年起执行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是指G-SIBs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其中,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是指G-SIBs的处置实体应当持有的损失吸收能力,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包括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

风险加权比率=(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00%

杠杆比率=(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扣除项)÷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100%

根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四大行TLAC风险加权比率/杠杆比率分别不低于16%/6%,同时可借助存款保险基金实现不超过2.5%的豁免抵扣。

从海外G-SIBs的达标实践看,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是促成达标的重要方式,TLAC非资本债券已成为海外G-SIBs重要的中长期主动负债品种。国内G-SIBs创设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有助于推动其更好的达成国际监管要求,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债券市场可投资品种。站在当前时点测算,四大行TLAC达标缺口可能在万亿级别,但新basel III测算可能对此缺口有所填补。

本周行情走势回顾

一、行业走势与板块估值

1.1、市场行情回顾

A股:银行板块本周上涨1.56%,沪深300指数上涨0.81%,银行指数跑赢沪深300指数0.75pct。分行业来看,通信(+2.74%)、非银金融(+2.00%)、银行(+1.56%)等板块领涨,银行板块排名第3/30。个股表现上,兰州银行(+6.31%)、农业银行(+3.46%)、张家港行(+3.42%)、重庆银行(+2.70%)、建设银行(+2.61%)等个股领涨。

H股:银行板块本周上涨0.78%,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下跌0.74%,银行指数跑赢恒生中国企业指数1.52pct。分行业来看,煤炭(+2.25%)、机械(+2.07%)、电力及公用事业(+2.01%)等板块领涨,银行板块排名第6/29。个股表现上,泸州银行(+6.06%)、农业银行(+5.04%)、中原银行(+4.35%)、九江银行(+4.03%)、交通银行(+3.70%)等个股领涨。

1.2、板块估值

截至9月22日,A股银行板块整体PB为0.55倍(较上周+2.10%)、H股银行板块整体PB为0.40倍(较上周+1.30%)。结合PB估值的历史情况来看,当前A股银行板块和H股银行板块整体PB均处于近年低位。分银行类型来看,A股银行PB估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商行0.62倍(较上周+1.22%)、国有行0.55倍(较上周+2.59%)、农商行0.54倍(较上周+1.00%)、股份行0.54倍(较上周+1.22%)。

二、资金动向

成交量与成交金额:银行板块本周成交量122.06亿股,成交量占全部A股的4.25%,各行业板块中排名10/30;成交金额698.12亿元,成交金额占全部A股的2.14%,各行业板块中排名16/30。

北向资金:北向资金本周累计净流入0.29亿元(合计买入2384.22亿元,合计卖出2383.93亿元)。从持仓总市值变化看,本周增加额居前的行业为计算机、食品饮料、银行,北向资金持有银行股市值增加40.00亿元,各行业板块中排名第3/30;持仓比例变化上,当前对A股银行板块持仓比例为6.97%,较上周提升0.13pct。个股方面,对江苏银行、农业银行等增持较多。

南向资金:南向资金本周累计净流入144.36亿港元(合计买入725.78亿港元,合计卖出581.42亿港元)。从持仓总市值变化看,本周增加额居前的行业为银行、通信、煤炭,南向资金持有银行股市值增加62.09亿港元,各行业板块中排名第1/29;持仓比例变化上,当前对H股银行板块持仓比例为15.69%,较上周提升0.28pct。个股方面,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增持较多。

三、近期重点报告及核心观点

※ 9月份流动性无忧了吗?——流动性周报(2023.09.11 - 2023.09.17)

(报告发布日期:2023年9月18日)

银行端:负债端有一定压力,超储率处于低位。结合目前形势来看,银行端影响资金流动性的关键变量,在于9月下半月银行存款增长情况:“8.18”会议召开之后,基本能够确保信贷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较好读数,预计9月下半月信贷将逐步发力,最后一旬进入贷款集中冲量时期。按照存款资金运动的一般性规律,机构之间存款的再均衡,需要季末月份国股银行加大存款吸收力度,这既包括通过信贷冲量实现存款派生,也包括引导理财回表以及通过上调存款FTP加大主动性负债的吸收力度。

汇率压力阶段性缓解,为宽松操作打开时间窗口,但仍需对汇率表现留意。7月份以来,央行为稳汇率推出了一揽子工具后,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止跌企稳之势,美元指数虽因零售数据超预期表现而突破105,人民币汇率也并未出现明显贬值。现阶段汇率压力得到了阶段性缓解,也为货币政策的宽松操作创造了窗口期。但另一方面,从目前人民币中间价与在岸即期收盘价、离岸价之间依然存在约1000个基点的汇差,尚未实现“三率合一”。在非常时期央行尚未退出对汇率的干预,央行自身依然需要兼顾好内外平衡,防止汇率贬值压力再度反弹。

财政与央行:资金缺口无忧,银行超储率仍需恢复9月份后半程流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

① 从央行角度看,短期限的资金供给不足以稳定市场融入融出方预期,恢复市场流动性循环,一定程度上需要用“长钱”稳定市场,后续可能加大14D OMO操作力度。

② 从资金缺口看,7000亿长期资金释放基本能够对冲掉下半月政府债券集中发行带来的缺口,且在9月季末伴随着财政资金的拨付,财政因素对于流动性的影响反而会转向正贡献。再考虑到监管当局要求10月份使用完毕已发行专项债,这或意味着10月份尽管为缴税大月,但财政支出力度同样不弱。届时需观察地方再融资置换债的发行强度与节奏。

③ 从银行融出意愿看,目前银行体系超储率处于低位,特别是对于国股银行而言,压力相对偏大。中长期资金尽管能够对冲财政抽水缺口,但对于引导银行超储率改善效果则并不明显,仍需要央行持续加大跨季资金的投放。季末伴随着存款大规模增长,季末最后两天料国股银行超储率明显抬升。

四、风险提示

1、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可能拖累银行基本面,区域性风险因素也可能进一步累积;

2、短期内弱资质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释放仍将是重要变量。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